亚洲星,亚洲星娱乐

图片

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2-03-27 17:03 字体:[]

为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质量,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为契机,抓重点,创新措。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以创建示范县为契机,在组织管理、促进发展、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等方面,按照建设标准,明确方向,把握目标,全面启动创建工作,推动中医药服务质量的不断发展,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入推动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健康凉都贡献中医力量。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党政领导,汇聚发展力量。全面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明确方向,指标和任务,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遵循发展规律,改革创建发展。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扣建设目标任务,坚持改革引领,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中医药改革创建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与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四)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传承创新发展。把守正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

三、建设目标

(一)充分发挥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作用

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队伍。充分发挥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部门的协调沟通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基层中医药工作投入机制;支持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奖励、晋升、就业的保障措施;加大宣传推广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科研扶持政策,推动中医药科技发展;落实中医药医疗保障政策,逐步调整扩大中医药服务项目和服务价格;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运输等产业链,做大做强中医药康养产业。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布局中医药服务机构,将本地基层中医药服务打造成为网络健全、设施完善、人员合理、管理规范、中医药防治康养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

(二)构建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

持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钟山区、水城区将中医院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六枝特区要尽快实现中医院独立运营,按照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启动创建工作。做大做强市级中医医院,今年上半年实现整体搬迁,并启动三级中医医院创建;做优做精县级中医医院,盘州市中医医院继续深入推动三级中医院创建工作,建成县域中医龙头医院。各市(特区、区)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增加具有中医特色的治未病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设置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室),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市中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加强中医疫情防治工作队伍建设;设立市级医疗机构中药质控中心;盘州市中医院设立市级中医康复质控小组。

(三)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建立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个体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按照省级建设标准,实施省级示范中医馆和优质中医馆建设。100%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设立康复科室,为群众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增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等设备配置。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

(四)强医共(联)体建设

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在医联体内推广中医专科专病诊疗方案和技术方法,均衡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整体效能和水平。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高水平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专科医联体。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挥龙头医院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动医共体内服务共提、人才梯队共建,健康服务共管、优质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县域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医共体建设,着力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在县域内牵头组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

(五)加强中医系统信息化建设

推进大数据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贵州省远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用,加快推动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资源共享,推进医教协同。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接入省级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有效推进黔康码。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安全防护,增强自主可控技术应用。二级甲等以上的中医医院电子病历达到4级水平。

(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大力改善市县中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设施设备,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积极探索中西医协同治疗疾病,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抢救的转诊任务。发挥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遴选本区域具有优势的病种,及时总结形成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市中医院要突出中医妇科、眼科、脾胃病、治未病等优势病种,盘州市中医院要突出肺病、中风病、康复、肾内科、肛肠等优势病种,六枝特区中医院要突出肛肠、康复、骨伤等优势病种)。加强院内制剂的开发和推广使用。

(七)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

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广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完善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机制。每个市(特区、区)要依托中医院或综合医院成立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强化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让更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掌握并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开展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提升中医药获得感。100%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4开展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八)做优做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深入开展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支持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创建国家级特色专科。充分体现中医院中医特色,市中医院、盘州市中医院积极创建5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六枝特区中医院创建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重点推进康复科、脑病科、推拿科、内分泌科、妇科、儿科、皮肤科、针灸科、推拿、眼科、肺病科、骨伤科等一批优势专科。推动市中医院、盘州市中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发热门诊建设,推动市、县两级中医类医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群。提高县级中医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服务能力。筛选发布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九)大力拓展中医药治未病能力

强市、县中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内容,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开展治未病工作。加强老人、妇女、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推广中医干预方案。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活动,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

(十)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中医院康复科建设,强化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促进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康复技术融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供给,发挥中医康复特色优势,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支持中医康复技能人才培养。支持研发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器具。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心融入中医药方法。

(十一)完善中医药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将中医药防治措施全面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预案和技术方案,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响应,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发挥作用。加快推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设置,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统筹规划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区建设,提升中医医院应急救治服务能力。加强传染病定点医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建立中医药应急物资的储备机制,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纳入应急药品储备清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物资保供力度

(十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每万人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中医药人员占比等指标符合所在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达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县级中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达到60%以上,100%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十三)建立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

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生教育制度,推动全国基层名中医和各级名中医师承教育和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专业人员带徒授业。市(特区、区)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组建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培养。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校)增设中医药相关的专业,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医药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西医学习中医培训、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等项目,确保实现全覆盖。利用互联网中医药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十四)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景区、进机关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中医义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中医药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宣传中医药内容占比达到50%以上,接受教育人次占比达50%以上。居民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0%;城乡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市(特区、区)要切实提高认识,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的领导小组。在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把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作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健康凉都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推动全市中医药水平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要向党委政府作好汇报,争取党委、政府最大的支持,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科技发展,医疗保障、文化宣传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在管理体系、基层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上面实现全面质量创新;经过2-3年的创建,达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水平。

(二)制定创建方案

各市(特区、区)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完善组织领导,确定完成时限,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单位到人。

(三)加强监督考核

各市(特区、区)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落实举措。卫生健康局建立县级中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中药内容分值占比不低于15%

(四)加强监督管理

各市(特区、区)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卫生健康执法部门配合,加强本区域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用药、落实核心制度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及时解决,督促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卫生健康执法部门设立中医药监督管理科室,确保有专人负责本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包括本区域上年度中医医疗秩序、中医医疗案件查办、发布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监管情况,落实相关监督检查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到本区域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确保有专人负责中医药疾病预防工作。加强对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管理,规范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