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星,亚洲星娱乐

图片

4月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 2022-04-14 09:18 字体:[]

暖春四月,万象更新,是外出“踏青”“春游”的美好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而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流行态势,近期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大家需结合近期国内疫情特点坚持做好新冠常态化防护并配合属地防控管理,同时注意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今年4月25日是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预防接种既是孩子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孩子的健康保护伞。希望每个家长都了解免疫规划的重要性和疫苗知识,积极完成孩子全程免疫接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正在全球大流行,该毒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隐匿等特点,是导致近期全国新冠疫情发生点多、面广、频发、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近期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快速增长,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暴发,为精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疫情传播风险,结合近期国内疫情特点,提示如下:

防控建议:

(一)省外来(返)黔健康码行程码均正常的人员。须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使用“贵州健康码”进行个人健康申报,并在到达居住地后24小时一48小时内到就近采样点进行1次核酸检测。抵黔后履行好个人防疫责任,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主动配合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对违反疫情防控规定造成疫情传播的,将依法依规追究法律责任。近期计划来(返)黔人员,来(返)黔前须使用“贵州健康码”进行健康申报,并建议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黔。

(二)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严格执行“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12次核酸检测”的防控措施;中高风险地区和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地(以下简称本土感染者报告地)所在地级市来(返)黔人员,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健康码为“绿码”,抵黔后分类落实“五天三检”措施。

鉴于近期上海出现大面积疫情,疫情输入风险高,即日起对上海来(返)黔人员,须持 24 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来黔后一律实行集中健康监测,期间分别在第 1、2、5 、7、14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三)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之前只能在核酸检测机构、交通场站、居住地等“点对点”流动。同时请省外人员抵黔后认真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在此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参加聚集性活动和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肌痛、咳嗽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须立即规范佩戴口罩并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途中不得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四)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切实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咽痛、肌痛、咳嗽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后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就诊、自我隔离。

(五)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目前,我省正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序贯和同源加强免疫、老年人及小年龄组人群接种,需接种群众可根据需要咨询当地接种单位后有序开展接种。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口腔黏膜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典型表现,伴有感冒样症状;少数患儿表现为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主要由感染EV71型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防控建议:

(一)居室和教室都要勤通风,并加强消毒,尤其是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内的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还需特别注意室内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和通风;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要积极配合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访制度。

(二)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三)及时发现患有发热或手部、足部、臀部、口腔出现疱疹的患儿,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婴幼儿接触。

(四)知情、自愿、自费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五)家长们还应特别注意患儿的病情发展,一旦患儿体温达39℃以上,常规退热效果不佳,并伴有精神萎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增快、手脚冰凉等重症表现时,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生物性的,也有动植物性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那么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水平,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食品安全五要点。

防控建议

(一)保持清洁 

勤洗手:餐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品交替处理时也要洗手;餐具和厨具要清洁;厨房环境要清洁,注意防虫防鼠。

(二)生熟分开

在加工和储存食品时,使用两套刀具、案板、器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不能混用。在冰箱内熟食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避免交叉污染。

(三)烧熟煮透   

肉、禽、蛋类和海产制品要充分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时间。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四)保持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冰箱中食物不能贮存过久;熟食在食用前应加热煮透。

(五)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水果和蔬菜生吃前要彻底清洗干净;不买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多年监测结果显示,我省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集中在每年夏秋季,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是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和有毒植物引起,比如:马桑果、有毒野菜(如:毒芹、钩吻等)、未炒熟的四季豆、桐油籽/桐油果、乌头(如:草乌等)、发芽马铃薯、有毒野果等,为有效预防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请大家一定要做到不采摘、不买卖、不进食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野菜及野果;四季豆一定要烧熟煮透;不配制、不饮用自制药酒,不购买、不饮用无标识/标识不明的药酒;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发芽马铃薯等。

特别提醒,一旦发生因进食食物而引起的不适,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并尽快就医。